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版)
- 课外辅导网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2-12-06 13:41:37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1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语文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章草需要端正安适,从容稳和,而不是欹侧取势,荒卒急遽。)。”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拥音)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惯音)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草书大家怀素学书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绿天庵,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著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
评论
发表评论